大多數情況下,我們對農村家養雞的印象,都只停留在已經長成的、在院子里跑的一群雞。現在規模化養雞都是在蛋雞籠里面養的,然后我們就天然的認為農村養的雞不喂藥就活得好好的。事實上,藥可能確實是沒喂,活得好好的卻不見得。因為你只看到了這些活得好好的雞,卻不知道它們的同伴可能早就死了一批了。就我了解的農村普通的以自家消費為目的養的雞,從幼雞到成雞,折損率普遍超過50%。也就是說,買雞苗時是40只,真正養大的可能不到20只。 當然,確實某些地方土雞品種的抗病能力更強一些,死亡率可能沒那么高。但養雞的目的不同,養雞人做出的抉擇自然就不同。農村家養的雞,不是為了賺錢,不關乎家庭收入,不喂藥,死了也就死了,不會心疼,有時候就是想喂藥也會覺得不劃算或者不知道該怎么喂。但是使用蛋雞籠的養雞場的雞,一旦集體發病,死亡率高,養雞戶可能是要傾家蕩產的,誰敢冒這個險不用藥預防?如果也像上段提到的50%以上的死亡率,那養雞戶可要賠慘了。 還有一點更加重要的,就是養雞模式的問題。現如今的規模化蛋雞籠養雞,雞舍內的雞擁有著非常惡劣的生存環境,活動范圍小,生長速度快,擁擠不堪,這些都為疫情的爆發和傳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渠道。養雞戶也就必須使用各種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,才能讓雞群健康的生長,平穩的為自己創造經濟價值。而農村家養那幾只十幾只或者幾十只雞,生存環境自由廣闊舒適,抵抗力強,疫病傳播渠道也基本不存在,自然也就更加健康。
所以,真相就是農村家養的雞并不是不喂藥就能活得很好,事實上它們的死亡率很高。即便是不喂藥同時死亡率低,這也是養雞目標和養雞模式不同決定的,而現如今的規模化蛋雞籠養雞模式有其必要性。畢竟散養雞的那些品種和飼養方式,速度慢,成本高,如果都是這么養雞,那普通人恐怕就吃不起雞肉和雞蛋了。